神將哪吒:從佛家護法到銀幕叛逆圖騰
2025 年蛇年中國新年期間,魔童哪吒在銀幕上掀起觀影熱潮。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 2 月 8 日下午 2 點 15 分,「哪吒之魔童降世」(又名「哪吒 2」)的累計票房已突破 70.89 億元!
這項成就不僅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新高紀錄,也在中國動畫電影和中國新年檔的票房和觀影人次方面打破多項紀錄,甚至成為單一市場的 全球票房冠軍。
在這些電影中,哪吒獨特的「煙燻妝容」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那麼,這個標誌性角色從何而來?
追溯哪吒的過去與現在,我們發現他的角色經歷了獨特的演化軌跡:從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到年輕英雄;從佛教和道教起源到明清時期的經典文學;以及最近,成為挑戰命運、反抗權威的「魔童」,躍上現代銀幕。
作者楊斌教授在其著作「全球歷史九支香:哪吒、龍涎香和坦博拉」的第一章中,追溯了哪吒的起源,探討了哪吒所代表的蓮花生/轉世概念及其在歐亞大陸的傳播和演變。
佛教傳統中的護法神
哪吒並非起源於中國,而是有著異域的根源,最初是佛教傳統中的護法神。哪吒(又稱「那羅延」)是梵文詞彙的音譯,完整名稱包括那羅延庫瑪拉斯瓦米、那落庫巴拉和那羅延。
公元 420 年,佛教經典《佛本行集經》首次記載了哪吒的起源:「北天王毗沙門,生那羅延。」 毗沙門是大眾所知的北方天王,俗稱土地神 (Tudigong),因此後來的民間傳說將哪吒稱為「土地神的第三王子」。
敦煌壁畫中的毗沙門和哪吒。此圖是法國吉美博物館「釋迦牟尼佛及護法神」的局部圖。
當佛教護法神首次從印度引入時,他們通常擁有凶猛而可怕的外貌以制服惡魔並保護法理。哪吒的初始形象也充滿了暴力元素。在佛教經文中,哪吒被描繪成三頭六臂,怒容,手持金剛杵,踐踏惡龍,肩負著降妖護法的任務,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虔誠而撕裂自己的血肉,後來由於他的王子身分,他的形象才逐漸演變為孩童的形態。
由於哪吒起源於印度,也就是佛教的發源地,因此追溯其根源就非常自然。
楊斌教授援引以色列漢學家沙維特·亞隆(Shavit Yaron)的研究,指出**中國的哪吒是兩位印度神話人物的結合:**來自《羅摩衍那》的夜叉那羅延和《薄伽梵歌》的神祇克里希納。他們都擁有巨大的力量,並被描繪成兒童神,並且都擁有殺死巨蛇的功績,這成為哪吒降龍傳說的原型。
有趣的是,儘管哪吒是佛教護法神,但在東南中國的民間信仰中卻備受尊崇,這是本書寫作的靈感來源。2017 年夏天,作者楊斌教授開始在澳門大學任教後,注意到小小的澳門半島竟然擁有兩座哪吒廟:媽祖哪吒廟(2005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和石鼓哪吒古廟。
澳門的哪吒廟。來源:澳門世界遺產網站
在澳門,哪吒三太子擁有眾多的信徒。當地居民相信哪吒以髮髻、大肚的孩童形象顯現,保護兒童。後來,人們相信哪吒也能治病,因此求醫者紛紛湧向他的廟宇。由於他對祈禱的回應,哪吒的廟宇變得非常受歡迎,每當瘟疫發生時,當地居民都會向哪吒古廟尋求幫助。
2013 年 6 月 25 日,澳門發行了「哪吒民間信仰」郵票,微型版畫中描繪著哪吒廟。
哪吒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成為某個地區的護法神,關鍵因素仍然是他 驅散瘟疫和疾病的能力。在香港和台灣,人們也普遍相信哪吒具有驅除瘟疫的力量。
明清小說中的少年英雄
哪吒形象的廣泛流行,歸功於兩部明朝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正如楊斌教授在書中所指出的,在《西遊記》中,哪吒被描述為佛教神祇,而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則轉化為道教護法神。
在《西遊記》中,哪吒被描述為寶塔李靖之子,被迫自殺。這本書描述:
「哪吒大怒,手執刀,割肉還母,碎骨還父,還父精,還母血,一點靈魂,徑投西極淨土,告知佛祖。佛祖正在講經說法,忽聞有人求救。佛祖慧眼一看,原來是哪吒靈魂,遂用蓮荷根為骨,蓮荷葉為衣,朗誦真言,使死而復生。」
這裡,是佛祖幫助哪吒復活。哪吒的蓮花轉世是與他相關的「蓮花轉世」概念的起源。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的故事背景更加完整。哪吒是從神珠中轉世,由盤古大神託付,協助姜子牙打敗商朝。他幼年時候曾降服大海,殺死水怪,後來被道教神仙天帝復活,最終與李靖和解。他的武器包括風火輪、火尖槍、降魔索、彎月刀等等。
來源:哪吒傳
在《封神演義》中,幫助哪吒復活的是道教神仙天帝,而不是佛教佛祖。道家從佛教中吸收了哪吒,這個更加完整哪吒形象成為了後續許多改編作品的藍本。
雖然《封神演義》給了哪吒更全面的描寫,但事實上很大程度上是抄襲明代著作《搜神大全》。《搜神大全》第七卷記載:「哪吒本大仙道,在玉帝下,六丈三身,頭戴金輪,三頭九目,八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