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哪吒:从佛门护法到银幕叛逆icon

    2025年蛇年春节档,魔童哪吒席卷大银幕,引发观影狂潮。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下午2点15分,“哪吒之魔童降世”(又名“哪吒2”)累计票房已突破7.089亿元!

    这一成绩不仅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还在中国动画电影及春节档票房与观影人次方面创造多项纪录,甚至成为单一市场全球票房冠军。

    影片中,哪吒独特“烟熏妆”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这个传奇人物究竟从何而来?

    追溯哪吒的过往与现在,我们发现他的形象经历了独特的演化轨迹:从印度佛教护法神到少年英雄;从佛教道教起源到明清文学经典;再到如今,挑战命运、反抗权威的“魔童”跃上现代银幕。

    在《全球史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一书第一章节中,杨斌教授追溯了哪吒的起源,并探讨了哪吒所代表的莲花化生/转生的概念及其在欧亚大陆的传播和演变。

    佛教传统中的护法神

    哪吒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有着异域血脉,最初是佛教传统的护法神。哪吒(又名“那罗延”)是梵文词语的音译,全名包括那罗延库玛拉斯瓦米、那罗延库芭罗、那罗延库跋罗。

    公元420年,佛教经典《佛本行集经》首次记载了哪吒的起源:“北方天王毗沙门,生那罗延。”毗沙门是北方天王,俗称地藏王(地祇),故后世民间传说中称哪吒为“地藏王菩萨三太子”。

    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和哪吒。此图是法国吉美博物馆“释迦牟尼佛及护法神”的部分视图。

    当佛教护法神首次从印度传入时,他们通常具有凶猛和恐怖的外形,以慑服恶魔,保护佛法。哪吒的最初形象也充满了暴力元素。**在佛经中,哪吒被描绘成三头六臂,怒目金刚,手持金刚杵,踩踏恶龙,职责是战胜邪魔,守护佛法,甚至不惜以身殉道,撕裂肉体筋骨来证明虔诚。**后来,由于其王子身份,他的形象才逐渐演变为孩童模样。

    由于哪吒起源于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因此追溯其根源自然而然。

    杨斌教授援引以色列汉学家沙维特·雅龙的研究,指出中国哪吒是两大印度神话人物的结合体:《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罗延库芭罗和《薄伽梵歌》中的神祇克里希纳。他们都拥有强大的力量,被描绘为孩童神祇,他们都拥有降服巨蛇的功绩,这成为了哪吒降龙故事的原型。

    有趣的是,虽然哪吒是佛教护法神,但在东南亚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备受尊崇,这也激发了本书的创作。2017年夏季,作者杨斌开始在澳门大学任教后,注意到面积狭小的澳门半岛竟然拥有两座哪吒庙:澳门妈祖哪吒庙(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和石角哪吒古庙。

    澳门哪吒庙。来源:澳门世界遗产网站

    **在澳门,哪吒三太子拥有众多信徒。**当地人相信哪吒以顶髻、大肚子、孩童般的形象显现,保护着孩子们。后来,人们相信哪吒还可以治病,因此求医问药的人也纷纷涌向他的庙宇。由于其对祈祷的回应,哪吒庙变得非常受欢迎,每当发生瘟疫时,当地居民都会向哪吒古庙寻求帮助。

    2013年6月25日,澳门发行“哪吒民间信仰”邮票,小型张上印有哪吒庙的图案。

    哪吒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地区的保护神,关键因素仍然是他能够驱散瘟疫和疾病。 在香港和台湾,人们对哪吒具有驱邪治病的能力也同样十分重视。

    明清小说中的少年英雄

    哪吒形象的广泛流传,得益于两部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正如杨斌教授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在《西游记》中,哪吒被描绘为佛教神祇;而《封神演义》中,哪吒则转化为道教护法神。

    在《西游记》中,哪吒被描绘为护国寺方丈李靖之子,被逼自杀。书中描写:

    “哪吒怒,手执刀子,割肉还母,剉骨还父,还父精魂,还母血肉,一缕神魂,径投西天净土去报佛。佛在说法,闻有人呼救,佛睁慧眼,观乃哪吒神魂,遂以莲根为骨,莲叶为衣,诵真言,使死复活。”

    这里,是佛祖帮助了哪吒回归。哪吒宛如莲花的重生,是与他相关的“莲花化生”概念的起源。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被详细补充,背景更加完整。哪吒由神珠转世,奉原始天尊之命,助姜子牙伐商。 孩提时,他降服海龙,斩杀恶龙,后被道教仙帝天帝复活,最终与李靖和解。他的兵器包括风火轮、火尖枪、捉妖索和钩月环。

    来源:“哪吒传奇”

    在《封神演义》中,帮助哪吒复活的是道教仙帝天帝,而非佛教佛祖。道教从佛教中吸纳了哪吒,这个较为完整的哪吒形象,也成了后世众多改编的蓝本。

    虽然《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描写更加完整,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抄袭了明代著作《搜神大全》。《搜神大全》第七卷记载:“哪吒乃玉皇大帝手下大仙,身高六丈,头上戴金环,三头九眼八臂。”